中央政府网 | 河南省政府网 | 市委 | 市人大 | 市政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新型城镇化 >
 
济源市“十三五”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日期:2016-08-24 来源: 字号:[ ]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新常态下城乡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深刻领会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做好“十三五”期间的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城乡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1133”发展战略,贯彻落实“433”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乡功能,较好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城乡基础设施预计完成投资18.7亿元,比“十一五”期间(13.9亿元)增长34.5%

 (一)城市路网更加畅通。以“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提升老化路”为重点,5年新修26条道路25.7公里,桥梁3座、下穿立交1座,改造道路3752.6公里,打通了老城区6条断头路,城市主次干道总里程达254.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0.36平方米,形成了“二环十一纵十二横”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新建改造雨污水管网68.5公里,城市污水收集、排水防涝功能明显提高,城市路网基本完备,城市道路质量大大提升。

(二)公用设施更加完善。坚持“地上地下并重”的理念,完成了城市供热、燃气、供水、污水、排水、环卫设施等6个专项规划,连续实施“两气一水”工程,先后建成了第二污水处理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污泥处置项目、中水回用等一大批城市公用设施。与北控水务集团合作组建了济源北控水务有限公司,开工建设第三水厂,新增供水管网98.6公里,完成一户一表改造8000户;强力实施“气化济源”工程,新增供气管网159.6公里,中心城区及轵城、高新等6个平原镇和3产业集聚区实现了管道燃气全覆盖;组建了城市供热有限责任公司,新增供热管网120公里,集中供热面积达到730万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供气能力65万立方米、供热能力720/小时,供水管网覆盖率、燃气管网覆盖率分别达100%98.01%,污水集中处理率97.1%

(三)环卫设施更加健全。先后建成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沼气发电、建筑垃圾填埋厂等项目,完成了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选址工作,新建36座公厕、38座垃圾中转站,改造56座公厕、中转站,新增更新垃圾清运车、环卫清洗车辆,环卫作业机械化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300/日(实际处理生活垃圾400/日)、城市医疗废物处置能力3/日,医疗废物处置、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四)园林绿化更加丰富。突出城市绿化的生态性、景观性和多样性,编制完成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大生态系统建设力度,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持续开展3+1冬春绿化绿化工程,坚持一园一品,一路一景,打造生态园、建设景观带,启动了大型城市公园建设,提升了城市重点区域绿化,继续实施社会共建庭院绿化工程,先后建成53个广场、公园、游园和83处街头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42.5%39.54%12.38平方米

     二、当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回顾“十二五”,我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

   (一)问题十分突出。

    1.城市路网系统仍不够完善。现有的城市路网结构不能适应城市发展要求,由于受村庄拆迁、家属楼院、公共服务设施等制约和影响,部分城市主干道仍存在断头路、瓶颈路和老化路。依然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现象,地下管网配套没有一次性到位,城市道路经常性反复开挖,造成严重浪费。

2.公用设施仍不够完善。城市供热存在着覆盖率低、热源不足、供热模式落后、急需对管网实施“汽改水”改造等问题。城市供水存在着老城区部分供水管网老化,漏失率较高,城市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需加快推进城市第三水厂建设和虎岭、三湖等区域供水管网建设等问题。城市燃气存在用气量季节峰谷差大,企业运行成本高等问题。排水系统仍不够完善。部分区域污水管网覆盖不到位,中水回用率较低,特别是城市湨、蟒沿河上游及周边企业,仍有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个别区域还未彻底实现雨污分流。“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城市积水点整治还不到位。

3.“重建轻管”现象还仍相当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理念滞后、职能分散、管理脱节,垃圾二次落地、车辆带泥上路、渣土抛洒现象仍不断出现。园林绿化品位不高,缺少精品去,缺乏文化。生活垃圾分类迟迟得不到有效落实,城市管理仍存在死角、盲区,矛盾还比较多,社会满意度不高

4.小城镇建管水平较低。镇区道路框架虽然已基本形成,但存在建设标准不高,道路、绿化、照明等辅助设施建设不到位;管网建设滞后,没有实现雨污分流,个别镇还存在明暗渠排污;气化工程主要还是围绕市区周围,远离市区的镇还无法实现集中供气;集中供暖主要集中在靠近市区的小区内,还无法实现全区域性供暖。小城镇垃圾收运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镇垃圾仍采用简易填埋,易造成二次污染;部分镇区绿化规划设计理念滞后、绿化种苗选择失衡,特色不鲜明,“千城一面”,绿化管护步伐滞后,绿地荒芜现象还时有发生;河道治理仍面临着生产生活排污、沙石无序开挖等影响,有些地方河道治理还停留在垒坝、清淤等阶段,无法提升河道治理的人文和经济价值。

5.城建融资难题亟待破解。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的出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问题将更加突出。征地拆迁、占地补偿等遗留问题难解决,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很大压力。

(二)机遇更加难得。

1.领导重视带来了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城乡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特别是时隔37年后,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了专门研究部署,明确了城市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

2.改革推进带来了机遇。同时随着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投资运营等改革举措的逐步深入,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障碍将进一步破除,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激发,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

3.思路创新带来了机遇。随着国家、省、市关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转型升级的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的出台,以及国家对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地下管廊等工作的推动,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

三、“十三五”发展定位、目标及指导原则

(一)发展定位。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中心目标,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统揽,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并举,城市品位提升与人文内涵挖掘相融,全面加强城市道路、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内部布局合理性,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提高地区性新兴中心城市承载能力,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46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3.46亿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亿元。到“十三五”末,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中心城区人口突破50万人;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3.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3.5%左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8%80平方公里)左右;城市燃气普及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达到96%左右;集中供热面积年均增加20%以上,达到1100万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8%左右。

(三)指导原则

1.坚持绿色循环低碳的原则。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在城区道路、绿化、供水、供气、供暖、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水、气、暖的普及和覆盖,着力解决影响城市发展、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运转效率,提高城市宜居性与居民的幸福感。

2.坚持地下地上并重的原则。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将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各种管线集于一体,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破解“马路拉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回用等“渗、滞、蓄、净、用、排”综合设施,城市内涝,建设高品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优美宜居的“呼吸城市”。

3.坚持城乡一体发展的原则。以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线,按照“全域济源,一体发展”的建设理念,极推进供暖、供气、供排水等公用设施向功能区和镇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无缝隙对接,实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相互融合、一体推进,在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成为示范。

4.坚持协调协同推进的原则。调动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心同向行动,集聚促进城市发展正能量;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供给,推广运用PPP项目,探索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市场的无形之手,市民的勤劳之手同乡发力,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有效拓宽融资渠道,进城市资产的保值、升值和增值。

5.坚持智慧精细管理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突出为民、便民、惠民,创新城市供水、供气、供暖、污水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以建设“智慧济源”为载体,加强联合执法,落实“属地管理”,推进综合整治活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

四、“十三五”主要任务

(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路网建设。以提高路网建设密度,实现城乡快速沟通为目标。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全面打通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综合提升改造城市老化道路。规划期内,计划投资5.2亿元,实施“道路提升五大工程”,一是新修道路912公里,桥梁1,续建道路32.5公里,打通7条城市主次干道。二是新建济东新区1435公里道路,东区路网基本形成。三是对环城路破损路面和部分城区主干道29.6万平方米进行维修改造。四是规划启动建设城市快速路。五是规划建设环城绿道10公里,形成集休闲、观光一体网状绿色廊道。

    2.生态综合治理。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树立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规划设计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宜居济源,打造北方山水花园城市的目标,统筹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河道治理,稳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推动城市水系综合开发。提高河道防洪标准,高标准建设防洪工程;恢复河道生态功能,通过水土保持、河道蓄水和截污清淤,修复过城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河流生物多样性,增强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提升河道景观水平,融入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理念,显著增加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增强河道综合服务功能。以新区建设为重点,选择部分老城区为试点,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全面推进蟒河、珠龙河、盘溪河等中心城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打造集休闲、文化、经济等功能为一体,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沿河景观长廊,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城市排水及污水管网。按照地上地下并重的原则,加快城市雨污分流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实施PPP合作模式;统筹考虑城市水系开发建设情况,采用“治、用、保、防”水污染防治措施,形成城区、乡镇、集聚(开发)区、社区“四位一体”的全域水污染治理模式;大幅提高中水回收利用效率。“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2.96亿元,新建污水管网69.8公里、新增雨污分流管网45公里、新增中水回用管网16公里,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4.公用设施建设

城市供水。按照城市规划区供水全覆盖、水源保障更多元的目标,加大城市新区供水管网建设,完成城市第三水厂及配水管线建设,提升一、二水厂设施改造提升,实现中心城区80平方公里供水管网全覆盖,在公共场所设置直饮水点,供水普及达98%左右,入户率达到93%以上。改造提升老城区供水管网,实施老城区“一表一户改造”,降低城市供水漏失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推动城市供水向节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切实保障城市供水需求。

城市供气。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规划、分批实施的理念,加快“气化济源”战略实施步伐。优化气源供给,抢抓国家建设新粤浙煤制天然气工程配套项目建设机遇,强化项目协调,做好我市相关新建场站、管线的建设及接气工作,增加气源供应量。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燃气管网向6个平原镇和3个产业集聚区快速延伸,扩大平原乡镇的管网覆盖及气化水平,实现山区镇(坡头镇)天然气管道通气零的突破,重点加快在城区及重点行业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持续增加CNGLNG汽车加气站建设。规划期内,计划投资3.23亿元,新敷设燃气管网138公里,发展居民用户3.6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以上。到2020年,全市管道燃气用户数量达到13万户,燃气管道总里程达到920公里,天然气用气规模达到2.5亿立方米/年。

城市供热。加速推进沁北电厂城市供热新热源改造及供热管网建设工作,全面提高供热保障能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城市供热面积;推广直管直供力度,确保所有老旧小区实现集中通热;试点实施智慧监控。“十三五”末,计划投资4.2亿元,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达到1100万平方米。

5.城市地下综合廊道建设。按照先期规划、统筹建设、资本推动的原则,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总投资10亿元,计划在济东新区内大峪河路、兴源路等主干道实施地下综合示范管廊项目,全长10公里,将济东新区打造成全省地下管廊示范区、先行区。投资1.2亿元,新建沁园路与济水大街立体交通工程。

6.城市环卫设施。按照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卫生管理格局,以满足当前需求、适度超前为原则,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6亿元,持续实施“环卫设施机械化提升工程”;公共场所垃圾收集实现容器化、居民垃圾逐步实现袋装化、分类收集;加快建立餐厨垃圾管理部门,对全市餐厨垃圾产生源实施监管,建立餐厨垃圾收运系统和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到2020年,城市道路清扫保洁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0%,城市主次干道洒水率达到80%;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压缩运输率达到80%;建筑垃圾专业化清运率达到95%,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

7、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在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均衡绿地分布,加强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和改造提升,实施大型综合公园建设工程,通过景观苗木、花化彩化、雕塑小品等形式,全面提升公园绿地生态效能、综合服务功能和文化艺术内涵。紧密结合城市居民日常游憩、出行等需求,加快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和绿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园、游园居民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绿地系统综合功能,推进全域花园化建设,启动主体公园建设,开展环城路绿化生态廊道建设,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推广和普及林荫停车场,形成城在林中、城绿相融空间格局。到2020年,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达到国家级标准,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独居魅力的花园城市。

8、城市停车场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布局合理、方式多样的理念,重点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统筹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加强公共停车场建设。结合人防建设,大幅提高新建住宅停车场配建比例。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2.5万平方米停车场。

9、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原则,统筹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将用户居住地停车位、单位停车场、公交及出租车场站等作为专用充电设施建设主体,将独立占地的城市快充站、换电站和高速公路服务区配建的城际快充站作为补充,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系统,实施智能化建设。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资金或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规模启动城市道路充电设施建设。

10、“市政互联网+项目”建设。在市政公用行业领域全面引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建设互联网+系统,提升智慧城市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路灯自控、污水井盖监控、供热自动化控制,停车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公园舒适度信息实时更新,天然气费、自来水费可通过微信缴纳。计划投资2100万元。

(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按照规划引领、资源优化,产业聚集、功能完备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小城镇基础设施每年投资增加15%以上,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凝聚力。

1.加快乡镇路网建设。加快中心城区道路向产业集聚区、城市组团、小城镇的辐射力度,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与功能区、镇村的交通连接,提高道路等级,提升通行能力,规划期内,计划投资1.05亿元,新建改造乡镇道路28公里,镇区道路硬化率100%,路灯安装率100%构建中心城区与所有镇“半小时经济圈”。

2.加快镇区公用设施建设。通过市镇村三级购买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供暖、供气、供排水等公用设施向功能区和镇村延伸,继续按照“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建立日处理(转运)150吨生活垃圾的山区乡镇生活垃圾填埋/转运场,逐步实现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无缝隙对接;加快建设第三自来水厂,新建供水主管网9公里,完成玉川循环经济功能区、小浪底北岸新区4个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污水管网15公里,率先在中心城区、组团实现公用设施共用共享,然后梯次推进,在平原地区实现供暖、供气、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全覆盖,同时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供气(清洁能源)、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所有镇区集中供水普及率98%以上,平原镇区燃气普及率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有条件的镇实施集中供热。

3.加快镇区生态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依托山体、河流等生态空间,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构建西部及西北部山区、南太行生态区、沿黄生态区“三区”和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三网”生态构架,通过植物、小品、景观围墙,全面提升镇区绿化水平,各镇镇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35%以上完善黄河、沁河引水入城工程,完善配套曲阳湖、玉阳湖、万阳湖、龙湖、东湖建设,加快蟒河、湨河、苇泉河、珠龙河、泥土河、塌七河、梦柏河、小沙河、南河等城乡主要水系改造,构建“多水入城、多湖点缀、层层拦蓄、上下循环”的生态景观系统。

五、2016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计划

2016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完成投资15.9亿元,完成道路43.5公里,新增供水、供气、供热、污水管网107.5公里,公共用水普及率达到93.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3%,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70%,燃气普及率达到98%,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一)“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海绵城市规划编制,以新区建设为重点,选择部分老城区为试点,划定2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

(二)城市道路建设。完成健康城胜利大街、龙西路、河苑街东延、柿槟新村西侧路等4条城市道路,启动世纪广场地下停车场一期建设,对环城路、丰田路等33.5公里9.5万平方米城市超期服役主干道进行维修改造,完成愚公路与滨河南街、愚公路与济水大街、天坛路与湨河南街、天坛路与济水大街、虎岭1号线与南环等5个拥堵路口渠化改造,更换部分城市立交桥护栏。

(三)公用设施建设。编制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规划城市污水,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除磷改造工程,配套建设污水管网28公里、中水回用管网16公里,确保第二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污泥处置场正式投运。城市供水,以缓解供水压力不足、扩大供水区域、填补二环内供水盲区为重点,完成第三水厂建设和调试运行,新增改造城市供水管网16.7公里。在世纪广场、市民之家、人民医院等公用场所设置直饮水点25处。城市供气,继续实施气化济源,全年投资6000万元,新建加气站1座,启动下冶、王屋供气项目,完成老城区20幢居民住宅改造,新增供气管道20公里、居民用户8000户。城市供热,全年投资3020万元,新建改造供热管网8.08公里,覆盖住宅小区9个,新增供热覆盖面积50.1万平方米、用户3700户,惠及群众1.3万人,城市集中供热覆盖率提高到70%

(四)环卫设施建设。计划投资1.5亿元,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填埋场扩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复线、环卫综合服务基地、环卫职工休息室、早餐工程建设,购置两座轮式移动公厕,完成5座公厕景观化改造和6座垃圾中转站压缩式改造及车辆配套,购置洒水车、洗扫车、高炮降尘喷雾车车辆,完成更换30个垃圾周转箱。

(五)园林绿化建设。以公园绿地项目建设和“3+1”工作为载体,以现有古轵生态园为依托,建设“人民公园”综合性公园,提升改造世纪广场,完成湨河、沁园路、黄河中路“一河两路”绿化提升,与日本新座市合作建设樱花友谊林和牡丹友谊园,完成中国(郑州)国际园林博览会济源园建设。以“花园城市”建设为重点,实施“花海、花廊、花瀑、花园”工程,种花为主、摆花为辅,木本花卉为主、草本花卉为辅,宿根花卉为主、时令花卉为辅,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花景系统和主题花园。

(六)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市区重点道路、桥梁、橡皮坝检测系统建设,安装71处监控;完成环卫智能指挥平台建设;完成自来水泵房改造及中央自动化控制室建设;完成阳光苑节能改造4.19万平方米;完成喜洋洋、恒通花园等5个供热交换站自动化改造,扩大远程监控范围,推行供热计量改革;对城区路灯安装自控系统,降低运行成本;对液化气钢瓶和运输车辆实行物联网管理,提升液化气市场管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规划先行,安全有序推进。该规划对城市发展布局和未来走向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是指导建设的依据和确定发展的蓝图。要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做到规划先行,适度超前,分步实施,有序推进。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确保万无一失。

(二)开阔思路,拓宽融资渠道。突破传统投资和建设观念的束缚,变“筹多少钱办多少事”为“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稳步增加财政资金的必要投入,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城建城”的筹资方式,大力拓展市场化筹资的新渠道,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建设,改变单一的政府投融资格局,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三)创新观念,提升运行水平。要放宽投资准入,打破行业垄断、条块分割和地域限制,有序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推进运营方式公司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培育市场竞争主体,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公用事业政事分离、政企分开,增强城市基础设施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商品化。

(四)严格程序,加强质量监控。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把好建设质量关,努力建成精品工程。要建立明晰有效的工作秩序,加大工程项目前期咨询评估工作,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严格工程招投标、设计、施工和监理工作,使决策得以科学、顺利、有效地实施。

 


责任编辑:57365.com


上一篇: 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出台
下一篇: 实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为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