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 | 河南省政府网 | 市委 | 市人大 | 市政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新型城镇化 >
 
实施“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为全面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强大助力
日期:2016-08-24 来源: 字号:[ ]

近年来,济源市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研究出台就业、教育、住房等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见,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截止到2015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较十一五末提高8.6个百分点。

1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推动农业人口“进得来”。一是依托3个产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富士康、伊利、双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条件,吸纳就业人员约9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4.3%二是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与城市、工业、旅游充分融合,全市土地流转比例达到81.2%,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致富增收渠道。三是全域旅游带动服务业各行业实现快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3.2%,吸纳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突破40%。同时,依托王屋山、黄河三峡、五龙口等景区发展“农家乐”,全市从事农家乐的人员达到6.8万人,年人均收入突破2.3万元。四是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将“七补一贷”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村转移进城人员和非济源籍人员,做到同城人员享受同等就业创业政策,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出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27条措施,促进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结合,创业带动就业取得明显成效。

2、发挥住房和就学的牵动作用,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落得住”。一方面,深入实施安居工程,将进城落户农民、济源户籍无房家庭、外来务工住房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765368.53万平方米,惠及3.8万人;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扶贫开发、迁户并村、整村搬迁等形式,促进深山区群众2.6万人直接进城镇社区转化为居民;加快旅游、养老、休闲、度假地产建设,通过商品房的开发、存量住房盘活,为人口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一方面,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布局,构建起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系统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率先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累计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4000人次。目前,我市在镇区和市区学校就读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济源上学的外地学生超过3万人。

3、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和农村权益保障,确保农业人口“转得出”。一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计划生育、退役士兵安置等方面的七个完善统一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医保、最低生活保障的全覆盖、可选择,新农合大病商业保险补助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70元,率先在全省实施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医疗费用零负担,各项保障标准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进镇区、进社区、进村(居)。建成由多个部门组成的集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等为一体的“市民之家”。将公共服务下沉,在镇区、社区、中心村(居)配套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完善文化礼堂、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社会救助等17项服务功能。在全市实行网格化管理,在便民服务中心配备网格员,划拨专项经费,加强人员和资金保障。三是完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率先在全省全面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以六权确权发证和两股两改两建为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七步56字工作法,真正做到了确权到人、权随人走、带权进城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行监督管理、交易规则、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收费标准、平台建设六统一管理模式,盘活了农业农村各类生产要素,充分激发和释放了农村发展的活力。


责任编辑:57365.com


上一篇: 济源市“十三五”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下一篇: 济源市供热管网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