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 | 河南省政府网 | 市委 | 市人大 | 市政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新型城镇化 >
 
济源市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日期:2016-05-30 来源: 字号:[ ]

2014年,济源市被确定为全省全域范围内规划建设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近年来,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坚定总坐标、坚持总思路、完善总方略”的战略谋划,坚持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初步形成了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要素配置“六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了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了城乡社会融合发展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8.0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一五”末的2.19:1缩小到1.83:1

一、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一)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充分发挥城市和工业的带动作用

城乡统筹中城市是主要矛盾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济源市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注重发展产业和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既解决就业又积累财力,为支持农业、改造农村奠定了基础。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94.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二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加强。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全面推进,“二环十一纵十二横”城市综合街路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第二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等一大批公用设施,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三是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虎岭进入省经济技术开发区行列,玉川列为国家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高新入选全国矿用防爆电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三个产业集聚(开发)区入驻企业达到165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87.6亿元,吸纳就业约9万人。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一基本两牵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研究出台就业、教育、住房等促进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通过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转移人口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体系,将“七补一贷”优惠政策扩大到农村转移进城人员和非济源籍人员,做到同城人员享受同等就业创业政策2015年度,共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万人,发放贴息贷款1.2亿元。二是进一步整合城乡教育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职教园区,引进了黄河科技学院等高校落户济源。三是十二五期间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765368.53万平方米。同时,通过商品房的开发、存量住房盘活,为人口向城镇集聚创造条件。

(三)坚持实施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消除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既影响了农村发展,也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难以融入城市。我们通过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体制机制,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推动公共服务进镇区、进社区、进村(居)。建成“市民之家”,进驻审批窗口单位48家,涉及审批事项691项。在镇区、社区、中心村(居)配套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户口迁移、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低保、计生、粮食直补等近20种服务事项。二是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均衡化。新农合大病商业保险补助封顶线提高到30万元,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70元;新型农村社区居民、进城落户农民等纳入城市低保。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跨行发放。三是推动城乡教育、医疗卫生一体化。探索城乡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一体化,尝试开展强弱学校结对联盟和集团化办学,师资队伍一体管理,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同国家、省级医院组建6个医联体,成立7个镇医联体,全面开展1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

一是按照“一城一廊两带四区”规划,重点发展双汇生猪、阳光兔业、柳江禽业、伊利牧业、核桃、冬凌草、种子、科云绿色农产品八大产业集群,加快30个农业精品特色园区建设。2015年,8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二是“一园两带十农庄”加快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8家、797家、87家。畜牧保险联动“济源模式”全国推广。三是推进河口村水库、小浪底北岸灌区、王屋山供水复线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建立了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农机化耕种收综合水平达90%以上,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469元。四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礼村、辛庄村入选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东沟村、花石村等5个村入选省第四批特色旅游村。100个村达到省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50个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五)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

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成为全国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中原经济区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六权”确权颁证完成总任务量的91%,荣获“2015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十佳单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成立市不动产登记局。

(六)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着力打造美丽宜居新济源

一是坚持全域规划、一体发展,编制完成了《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20122030)》,在中心城区重点推进济东新区等城市区域开发建设,不断加大对城市道路、“两气一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谋划推进济阳高速、焦济洛城际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促进城市提质扩容。同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全市基本实现了“五化”、“五通”“五有”目标,建立了“村(居)收集、镇(街道)运输、市(区域)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机制。二是多措并举、铁腕治污,改善城乡环境秩序,被评为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示范区。扎实开展造林绿化、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3+1”工作,城乡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分专项规划需要抓紧编制。如《济源市村庄布点专项规划》,需尽快明确哪些是长期保留村庄。结合村庄布点规划,进一步编制《济源市镇村污水处理专项规划》和《济源市镇村垃圾处理专项规划》。二是资金统筹使用不够。资金来源渠道多,没有做到统筹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工作特色不明显。虽然我市的城乡一体化整体水平较高,但没有像成都 “五朵金花”、重庆的产权制度改革、浙江的美丽乡村等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品牌和特色。四是村集体经济薄弱。目前,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但村集体经济收入十分薄弱,资金缺乏、要素流动不畅、融资困难导致已建成的公益事业运转维护困难,新农村建设发展后劲不足。五是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仍需加强。和全国先进地市相比,我市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建设仍需加强,如山东昌邑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创建了具有昌邑特色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和垃圾处理模式;浙江余姚市、常熟市、桐庐县、安吉县等地均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济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去年519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来我市调研指导工作时提出的“济源要在全域城乡一体化上做出示范”这一要求,我市确定继续坚持城乡一体化主战略,坚持全域统筹、一体发展,围绕“一区一轴两核两带”,突出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持续深入推进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和要素配置“六个一体化”,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公共服务均等覆盖、发展空间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产城融合互动、经济社会一体发展新格局,在全域城乡一体化上作出示范。

 


责任编辑:57365.com


上一篇: 济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通知
下一篇: 在市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