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 | 河南省政府网 | 市委 | 市人大 | 市政协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业务专栏» 发展规划» 十三五规划 >
 
济源市“十三五”质量强市建设发展规划
日期:2017-10-28 来源: 字号:[ ]

为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我市质量总体水平,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三个转变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豫政〔201529号)和《济源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的通知》(济政〔201532号),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关于“十三五”时期质量强市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全面准确地对“十二五”时期工作做以回顾和总结,客观分析新形势下质量强市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谋划好“十三五”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一)“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为质量强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质量立市战略,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探索质量工作新方法,提升总体质量水平,质量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性不断彰显。

产品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截止2015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品牌培育成果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获“全国矿用防爆电器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玉川产业聚集区被列为“国家有色金属产业集聚区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天坛砚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豫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全市累计省、市长质量奖获奖单位14家,省名牌产品21个,省质量诚信A等工业企业7家,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6项,制定省地方标准45项,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7个。全市食品行业建立“四位一体”的监管巡查模式,特种设备监管健全了市、镇、村一体化的动态监管网络,实现特种设备14年“零事故”。

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十二五期间,工程质量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工程质量监管方式和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共创省“结构中州杯”奖26项,省工程质量“中原金杯奖”2项,省建设工程“中州杯”奖5项,省级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居奖”4项。先后完善了《工程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工程质量监督抽测制度》《工程竣工验收监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新建工程监督覆盖率、竣工验收合格率、新开工住宅工程建筑节能执行强制性标准率均达100%

服务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我市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服务质量快速提升。截至2015年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亿万元左右,是十一五末的1.9倍,年均增长14%。旅游业全年可接待游客765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同比增长13%,旅游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市行政服务中心荣获“国家级12345城市管理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      

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截止2014年底,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NOX,分别比2010年削减9.1%11.7%11%15.5%,完成目标值的进度分别为91%117%110%155%;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减少71.8%SO2NOXNH3-N和重金属总量消减已经提前完成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各年度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58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完成环保责任目标任务。城市、农村集中式地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水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天然本底值波动范围内。城市建成区各类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以上,声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较好,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11个镇已全部创建成省级生态镇(4个)、国家级生态镇(7个),完成了183个省级生态村,253个市级生态村验收。

(二)我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形势发展呈现新的特点。

从宏观经济形势看,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发布结构明显变化,国家产业转移和区域间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技术、市场、资源等竞争日渐激烈。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转变发展方式、保障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将成为重大转略任务。

从我市经济发展看,我市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市经济发展又面临下行压力,使得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的要求更为迫切。

从质量建设需求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质量观的内涵远远超越了产品质量制造的范畴,拓展到了工程、服务、环境等多个领域,迫切需要更高层次地对质量工作做以全面谋划。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都需要我们对新形势、新常态下的质量工作重新思考与定位。

当前,全民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我市主要产业整体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市质量强市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质量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质量工作领导体系、考核体系、保障体系等虽已初步建立,但缺乏中长期战略规划,体系不够健全完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亟待进一步提高。二是质量意识还不够强。少数单位和部门对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门质量发展理念落后,质量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能力不完善;部分企业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质量主体意识不强,管理基础薄弱,质量投入不足。三是质量基础还比较薄弱。质量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名牌产品贡献率不高,先进检验检测手段不足,质量诚信体系有待完善,标准工作水平总体不高。四是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还比较艰巨。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质量安全监管的人机矛盾还很突出,监管手段和方式不能完全适应日益繁重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五是技术保障能力建设还亟需加强。技术机构建设还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技术力量分散,缺少高精尖项目,检验检测资源共享不足,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以质取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战略,发挥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质量监管,积极推进质量社会共治,加快推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着力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二)工作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质量发展价值导向;坚持安全为先,体现质量发展基本要求;坚持诚信守法,奠定质量发展重要基石;坚持夯实基础,改善质量发展保障条件;坚持创新驱动,增强质量发展强大动力;坚持以质取胜,树立质量发展核心理念。

(三)主要目标

2020年,全市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培育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园区,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台完备、质量水平一流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1、产品质量。2020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品牌效益在行业内的带头作用更加明显,质量创新能力和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017年,产品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制订农业技术标准,构建济源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实施促进示范区项目建设,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

制造业产品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全市重要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7%以上,在用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达到96%以上。

品牌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培育25个以上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河南省名牌产品,2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品牌试点示范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主导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0项以上,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65项以上,新建国家级和省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5个以上,新建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工程技术研发机构10家以上,新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企业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40%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增幅居全省前列,专利技术实施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工程质量。2020年,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重点工程水平位居国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对工程满意度显著提高。

2017年,工程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工程质量水平显著提升。建筑、工程、交通、水利水电、市政等重大建设工程的耐久性、安全性普遍增强。大中型工程交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达到100%,建筑节能执行率达到100%。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设工程质量投诉率明显下降,投诉处理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建筑、交通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等重要工程领域拥有一批核心技术,节能、环保、安全、信息技术等含量明显增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住宅性能明显改善,建筑工程节能化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

3、服务质量。2020年,骨干服务企业和重点服务项目的服务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服务业品牌价值和效益的综合提升。

2017年,服务质量发展的具体目标:

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持续改进。在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物流行业、交通运输和信息服务等重点性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大、质量竞争力强的服务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80以上。

生活性服务业质量重点提升。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领域,以国家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努力扩大标准覆盖面。旅游业服务标准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75以上。

4、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以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为基础,到2017,全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5%,细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到2020年,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全市空气质量总体改善;2020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基本消除劣五类地表水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得到控制,开展土壤修复治理;城市功能区噪声全部达标,建成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dB比例大于90%

三、“十三五”时期质量强市工作主要任务

根据“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目标,我市要以建设“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为主线,着力完成六项主要工作任务。

(一)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

1、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快建立企业质量安全负主责、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和服务质量保障制度。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度。在3家以上大中型企业率先设立首席质量官,在全市30家重点企业推广建立质量安全管理岗位持证上岗制度和质量安全控制关键岗位制。

2、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管理,积极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能源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大力开展质量标杆活动,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先进标准,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启动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小浪底分局培训中心建设工作,对企业质量关键岗位人员开展培训,鼓励企业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对比提升和QC小组活动。拟取得国优质量管理小组成果10个以上,省优质量管理小组成果100个以上 。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提高质量的抓手,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创新成果的标准化和专利化,扭转重制造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状况。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鼓励我市“双十”(十强、十高)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高水平研发平台,努力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积极推进工艺流程规范化,鼓励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发挥优势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优势和骨干企业成为国际标准的主要参与者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实施主体,发挥优势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提升作用。制定品牌培育规划和品牌发展政策措施,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较强的知名品牌企业和单位。

5、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以确保质量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建立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将履行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与管理制度中。推动企业积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投资者、合作方、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创造综合价值,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质量监督管理

1、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推进质量工作领域的重大改革,健全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深化质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实施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完善和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召回、风险监测、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推动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特种设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2、加强宏观质量统计分析工作。建立健全以制造业质量合格率统计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分析季度报告制度及年报告制度,逐步建立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质量状况信息公开制度。“十三五”期间,推进完成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的测评、统计、应用和发布工作。

3、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信用公示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强企业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推动企业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公开产品和服务标准,定期发布企业诚信报告,强化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以物品编码管理为溯源手段,搭建反映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平台。

4、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以开展“质检利剑行动”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为主线,开展对农资、建材、日用消费品、重点工业产品和特种设备等行业的专项执法集中行动,查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大案要案。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厉查办制假售假大案要案,严厉打击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质量违法行为。

(三)创新质量发展机制

1、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质量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二是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度研究制定《建设质量强市行动计划》,将质量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责任,强化责任落实。

2、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落实《济源市质量工作考核方案》,对各集聚区、镇办和质量强市成员单位开展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定期通报质量考核结果,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建立将质量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机制。

3、创建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健全建设质量强市的政策体系,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大标准化对质量工作的引领推进作用。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品牌品牌价值评价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工作的组织给予资金扶持。

4、加快推进质量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托现代网络资源,依托物品编码和组织机构代码等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加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信息的采用、追踪、分析和处理,建立质量信息的检测、共享、发布体系,提升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时间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监管。

(四)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1、建立健全大质量工作格局。着力构建政府监管、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社会参与,“放、管、治”相结合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持续开展质量强市、质量强业和质量强企活动,积极开展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积极推动第三方质量服务发展,加快完善对中小微企业的标准信息咨询、质量检测、计量检定、技术诊断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中介力量为质量发展提供各类市场要素和优质服务。

2、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健全质量投诉处理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质量投诉信息平台,充分发挥123651231512331等服务平台作用,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建立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支持和鼓励消费者依法开展质量维权,塑造济源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品牌和信誉,努力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3、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广泛宣传质量强市建设和“愚公移山品质济源”的城市质量精神,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建设质量文化主题公园和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持续开展“质量月”、“3·15”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弘扬提高全民质量意识。

(五)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1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是围绕重点产业,制定实施“十三五”品牌培育规划,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建设,推广品牌培育评价准则,全面壮大“济源品牌”。二是加强自主品牌培育。在装备制造、食品等优势制造业领域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在特色农产品领域打造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文化旅游等领域打造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开展品牌价值测算,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鼓励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河南省名牌产品、市长质量奖等质量荣誉。培育25个以上具有国内市场竞争力的河南省名牌产品;四是推进品牌示范区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活动,培育形成一批质量标准水平先进、品牌带动辐射作用强的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2、加强标准化工作。一是建立标准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推动政府出台《进一步推进济源实施标准化战略的意见》、《济源市标准化资助奖励办法》,落实标准化工作政策保障;二是实施济源标准化提升工程,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构建更高、更严、更先进的标准体系,抢占标准竞争制高点,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三是围绕蔬菜、核桃、烟叶、冬凌草和养殖五大优势产业,构建济源农产品标准体系。争创1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农业标准化示范网络。四是进一步增强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标准话语权。到2020年,制定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20项,地方标准30项,力争有一个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落户济源。五是建成标准免费查询信息网络平台工作。以省标准信息库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与河南省标准研究院馆藏资源及信息平台对接。为我市企业提供优质、及时、便捷、全面的标准查询服务。

3、强化计量基础支撑作用。加强食品安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计量标准和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填补量传溯源体系空白,全面提升计量技术保障能力。搭建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计量技术服务信息化。整合市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专项计量授权技术机构、高等院校以及中原特钢、沁北电厂等大型国有企业的计量资源,以市检测中心为主体,搭建功能完善的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展计量检测服务,建立产业计量检测服务体系。构建能源资源计量服务体系,提升节能减排降耗服务水平。加强企业测量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计量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国计民生方面量值传递和溯源中影响面广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目进行发展完善。投资300余万元用于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由现在的43项发展到65项,实行有效量值传递,更好地服务济源经济发展。

4、夯实认证认可基础工作。健立健全认证认可监管体系,完善认证认可监管制度,实施认证可分类监管模式,提升认证认可工作的有效性。一是开展全市管理体系认证企业的监督检查活动。对全市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开展监管服务活动,提升认证企业有效性。二是开展全市检验检测机构监管服务活动。实施自我声明和分类监管模式,推动全市检验检测机构整合工作,逐步将全市质监、农牧、食药等检验检测机构整合,组建济源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逐步将住建、交通、水利等所属工程质量检验检测机构检测整合,组建工程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打造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品牌影响力大的检验检测机构集团,引领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是开展强制认证产品的监督检查服务工作。建立健全3C认证企业产品质量信誉档案,提升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的监督检查服务活动。提高食品、农产品、有机产品认证的信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五是拓展认证认可领域。围绕政府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电子商品、信息安全和节能低碳、能源管理、社会责任方面认证服务工作。

5、加快检验检测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完成国家煤矿用防爆电器检测中心建设。完成国家资质认证和煤安标志的认证认可,建成国内领先水平实验室。与中煤科工上海院合作,搭建我市矿用机电产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启动电动汽车用电池、有色金属、黑色金属三个省级中心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积极推动济源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立。四是主要围绕产品质量安全和当地产业相对集中且具有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建立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投资10余万元,建立铅锭、石膏板、塑料编织袋、岩棉保温板等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6、保障质量安全底线。一是强化特种设备电梯安全监管。利用物联网对电梯安全运行进行监管,加快建立电梯96333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完善电梯应急救援网络和多元联动机制,推动实施电梯安全责任保险制度。二是认真组织在用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普查,建立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数据库。大力开展锅炉系统安全节能达标示范活动,探索建立锅炉安全节能标准化管理长效机制。三是与河南省标准情报研究院合作,开发“工业气瓶电子标签监管系统”,采用永久性金属陶瓷复合永久条码、二维码作为工业气瓶永久性登记身份标识,建立工业气瓶电子档案,对工业、民用气瓶进行监管。四是提高以“消费品、危化品为代表的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探索监管工作的信息化流程再造,逐步建立以“大数据”为背景的产品质量监督新模式。

(六)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1)提升产品质量。紧紧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标准升级,促进我市产品质量由符合性向适用性、高可靠性转型。运用先进管理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更新生产设备,在钢铁、铅锌、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矿用电器、食品等重点行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引进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积极开展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活动。城市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合格率达到97%以上;城市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CCC目录内产品认证证书覆盖率达到100%。地产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重点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进口商品法检检出率和出口商品法检合格率居全国城市前列,突发性进出口商品质量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城市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提升工程质量。以建筑、道路、水利工程为重点,建立工程招投标和质量监管联动制度。严格实施工程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制。开展工程质量惠民行动,实施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制度。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加强对重大工程的质量安全监管。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打造一批精品优质工程。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新开工保障房受监工程覆盖率(施工许可、报监等开工前手续办理齐全率)达到100%。城市保障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推进采纳国家标准《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进一步提升房屋住宅居住性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

3)提升服务质量。以服务标准化为基础、服务品牌为纽带、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文化、商贸、教育卫生、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标准体系,努力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建成1个以上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承办金融、通信、旅游、餐饮、零售等重点服务行业国际性会议,并组织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与世界先进企业进行交流研讨,服务业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数全国同等城市领先。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专项资金奖励政策或扶持政策,开展“生产性服务示范区”或 “生产服务功能企业”认定等工作。城市旅游区、现代服务区中获得“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称号1个以上;企业中获得中华老字号和达标百货店称号在3个以上;城市服务业企业中获得服务业名牌称号3个以上。服务质量不断改进,顾客满意指数不断提高。

4)提升环境质量。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和美丽济源战略。大力推进蓝天工程、碧水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大气多污染物综合控制。加大工业、机动车、扬尘、农业面源等多污染源综合防控,协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VOCs等多种污染物排放,并同步推动氮污染排放控制,积极推进污染物与其他温室气体的协同控制。统筹水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优先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计划,削除城市黑臭水体,逐步消除区域内劣Ⅴ类水体,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强化土壤环境保护。根据我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强化企业生产、危险废物处置、污泥利用等环境监管,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跟踪监测机制,实施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噪声污染防治机制,加强对交通、建筑、餐饮、文化娱乐等社会噪声污染的监管力度,积极创建安静小区和建设城市噪音达标区。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严格中高考等特殊时期和医院等特殊区域夜间施工建设项目的审批。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质量强市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别负责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建设工作。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把质量强市战略纳入全市“十三五”规划,每年度要研究制定建设质量强市行动计划,落实各项质量工作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建设质量强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质量发展目标纳入本地、本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整体质量水平。

2.完善配套政策。健全建设质量强市政策体系,完善相关产业、环境、科技、金融、财政、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加大对质量提升、质量安全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质量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预算,重点支持质量创新攻关、检测能力提升、认证认可监管、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质量监督抽查、特种设备监管、产品质量合格率调查等质量工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对新批筹建的国家级、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建设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安排专项信贷规模和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健全政府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严格质量考核。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对质量工作考核的精神,建立健全我市质量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内容。对各产业集聚(开发)区管委会、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的质量工作进行考核。强化考核结果反馈和运用,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和实行问责的重要依据。

 

 

 

 

 

 

 

 

 

 


责任编辑:57365.com


上一篇:
下一篇: 济源市商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